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研究论文

  •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动态事件触发实用跟踪控制

    姚逸飞;徐绍君;姚立强;

    研究了一类带有扰动的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动态事件触发实用跟踪控制问题。控制器的设计主要包含自适应连续跟踪控制器设计和动态事件触发机制设计两部分。首先,利用反步法设计出能够实现跟踪目标的连续控制器。其次,设计动态事件触发机制,将其与连续控制器结合生成事件触发控制器。与现存的动态事件触发机制不同,本研究引入的动态辅助信号初值的非负性被移除,允许该初值取任意值。最后,通过水面舰艇实例验证了所提自适应动态事件触发控制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25年03期 v.38;No.142 249-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非线性1/4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安全控制

    魏衍壮;崔明月;张皓涵;

    对于非线性1/4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研究了一种带有安全约束的控制策略。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形下选择性能最佳的控制是设计的难点,同时系统的欠驱动性也增加了设计的困难。首先巧妙地设计一个变换,给出了实用指数稳定的约束条件。然后充分考虑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安全约束函数,并利用控制障碍函数给出了安全约束条件。最后提出了协调性能与安全的二次规划问题,并给出了该问题的闭环解。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2025年03期 v.38;No.142 258-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类氮烯HNLiF与甲醛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郭萌欣;焉炳飞;李文佐;

    采用M06-2X和QCISD方法对类氮烯HNLiF与HCHO的加成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HNLiF与HCHO的加成反应分为两步。HNLiF与HCHO首先经过一个三元环过渡态形成三元环产物P和LiF。然后P与HCHO发生进一步反应,存在两条可能的路径Ⅰ和Ⅱ,分别产生不同的五元环产物P1和P2。路径Ⅰ的势垒为195.8 kJ·mol~(-1),而路径Ⅱ的势垒为96.2 kJ·mol~(-1),因此第二步中路径Ⅱ更容易发生。溶剂化效应计算表明,在四氢呋喃(THF)中HNLiF与HCHO的加成反应与真空中类似,反应规律相同。同时还计算了若干取代的类氮烯RNLiF (R=CH_3,C_2H_5,C_3H_7)与HCHO的加成反应,结果表明,取代基对这类反应的影响不大。此结果为探索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3期 v.38;No.142 26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无限配位聚合物负载MXene量子点用于检测盐酸四环素

    张文娟;李怡筱;田春媛;庄旭明;栾锋;邬旭然;

    以稀土元素铕离子(Eu~(3+))与5′-单磷酸腺苷(AMP)合成的无限配位聚合物负载MXene量子点(MQDs)为发光单元,构建一种电致化学发光(ECL)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检测实际水和生物样品中的盐酸四环素(TH)。结果表明,随着TH浓度的增加,MQDs/Eu-AMP材料的ECL信号发生猝灭,发光强度逐渐降低。发光强度与TH浓度在0.1~100.0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I=74.94c+364.22 (R~2=0.976 6),最低检出限为0.019μmol/L(S/N=3);该传感器对实际样品中TH的定量检测结果也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

    2025年03期 v.38;No.142 274-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数据挖掘的旧县坪滑坡变形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识别

    刘兴瑜;杨背背;夏炳起;

    为准确识别滑坡潜在危险区并制定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探讨滑坡灾害的变形演化特征并精准识别其主要变形控制因素。以三峡库区旧县坪滑坡为例,选取位于滑坡不同部位的多个变形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分析滑坡变形演化特征及与库水位波动和降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筛选影响因子并利用两步聚类法将滑坡位移速率及影响因子自动聚为多类;随后采用Apriori算法获取滑坡位移速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规则,实现滑坡不同部位变形主控因素的智能化识别。结果表明,旧县坪滑坡变形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中前部较后部变形更为强烈,且中前部位移时间曲线呈阶跃型而滑坡后部呈现震荡型。滑坡不同空间位置变形主控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中前部变形受库水位与降雨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后部则对降雨更加敏感。

    2025年03期 v.38;No.142 282-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人参皂苷Re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和体内药动学评价

    赵梦健;任慧娟;周小魏;李梅;何杰;李刚;王振华;马成俊;

    采用溶剂蒸发法探究人参皂苷磷脂复合物(Re-PC)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此条件下制得的Re-PC,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油水分配系数测定来分析其理化性质,再通过体外消化和释放、大鼠体内药动学来评价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Re-PC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药脂比1∶2、反应时间2.6 h、反应温度45℃、人参皂苷Re的质量浓度2.8 mg/mL,制得的Re-PC中人参皂苷Re与磷脂的复合率可达91.80%;FT-IR分析证明人参皂苷Re和磷脂分子间发生了氢键结合;与人参皂苷Re相比,Re-PC的油水分配系数提高1.29倍,生物可及率和累计释放速率分别由74.80%、33.18%提高到83.32%、53.54%;药动学结果显示,Re-PC较人参皂苷Re的C_(max)、AUC_(0~t)和AUC_(0~∞)显著增加(P<0.01),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1.74倍。建立的Re-PC制备工艺简单可行,人参皂苷Re的脂溶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2025年03期 v.38;No.142 29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IL-12前体蛋白mRNA脂质纳米粒抗肿瘤研究

    郭婷;于文君;杜雅婷;李燕;付元磊;王爱萍;

    针对白细胞介素12(IL-12)抗肿瘤效果不佳、免疫毒性严重的问题,采用IL-12β1受体作为“保护域”经肿瘤微环境(TME)特异性水解的肽段连接到IL-12前体结构中,设计了一种可以在TME中特异性切割释放的IL-12前体蛋白mRNA(Pro-IL-12 mRNA),通过物理包载的方式与可离子化脂质构建成脂质纳米粒(Pro-IL-12 LNPs)。采用微流控工艺制备的纳米粒呈均一的球形结构,粒径为(93.07±1.02)nm, PDI为0.18±0.05,Zeta电位为(3.13±0.70)mV,且稳定性良好。体内药效研究显示,在MC38荷瘤小鼠模型上,Pro-IL-12 LNPs单药的抑瘤率为64.0%,与抗PD-1单抗联合治疗后,抑瘤率升至85.9%。抑瘤效果和生存期均显著提升,且各组小鼠的体重无显著差异,耐受性较好。进一步开展安全性研究,对健康小鼠给药后,检测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和肝毒性指标,结合组织病理切片分析,结果显示Pro-IL-12 LNPs降低了IL-12诱导的免疫毒性,无明显肝损伤,提示安全性良好。综上,本研究构建的TME响应释放的前体蛋白mRNA可为开发高效低毒的IL-12递送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38;No.142 300-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血红蛋白-氯铂酸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功能评价

    李静;张越;陈大全;

    为增强肿瘤靶向性并降低纳米粒体内应用的毒性,以六氯铂酸作为氧化剂,催化吡咯发生氧化聚合,并经聚乙二醇(DSPE-PEG_(2000))修饰,首次构建了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PEG化血红蛋白-氯铂酸纳米粒(Hb N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纳米粒Hb NPs呈大小均匀的球状。其平均粒径为(97.9±1.2)nm,电位为(-23.0±2.4)mV。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证明纳米粒中血红蛋白(Hb)和铂酸的有效掺杂。体外细胞毒性和凋亡实验证明Hb NPs具有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Hb NPs有望减少对其他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为基于蛋白质的纳米药物载体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025年03期 v.38;No.142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荷叶碱逆转油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

    王玉娟;胡彦萍;何延浩;石晓冰;何杰;李刚;马成俊;王振华;

    旨在探究油酸诱导脂毒性介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机制及荷叶碱对其干预作用。以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油酸暴露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RNA干扰(siRNA)构建Sirt6基因沉默细胞,采用SRB法测定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β-半乳糖苷酶(β-Gal)蛋白表达及显色底物染色检测细胞衰老,PI单染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16、p21和p5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浓度油酸(900μmol/L)孵育72 h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上调β-Gal蛋白表达水平和阳性着色细胞比例,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且浓度依赖性诱导p21、p16和p53的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荷叶碱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拮抗油酸诱导的β-Gal表达上调和细胞阳性着色,下调油酸诱导的p21、p16和p53的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分子对接分析表明,荷叶碱与Sirtuins家族中Sirt6的结合能力最强。荷叶碱明显逆转油酸诱导的Sirt6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Sirt6基因沉默致荷叶碱对油酸诱导衰老相关因子表达上调的拮抗作用消失。提示Sirt6介导了荷叶碱逆转油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

    2025年03期 v.38;No.142 314-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大豆酵母双杂交混合文库构建及GmCTP互作蛋白筛选

    单童;陈磊;徐文静;林越;朱雁;赵婧;

    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优异大豆品种冀豆17根、茎、叶、花4种器官组织的酵母双杂交混合文库,筛选与大豆叶形及花发育调控新基因GmCTP编码蛋白的互作因子,为后续对GmCTP基因的调控机制分析提供重要线索。结果表明:酵母次级文库重组率为100%,库容CFU=1.44×10~7,文库滴度为3.6×10~(7 )个/mL,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000 bp。自激活检测显示诱饵载体pGBKT7-CTP无自激活活性。通过酵母mating方法进行文库筛选,在四缺培养基上检测到110个阳性菌落,通过四缺+X-α-Gal复选,得到45个强阳性蓝色菌落。阳性菌落PCR测序结果发现阳性菌落中的LBD家族基因的功能与GmCTP基因突变导致的表型密切相关,为后续对GmCTP基因调控叶形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5年03期 v.38;No.142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脑深部刺激电极的周期性回转穿刺策略

    郑凯雯;徐松松;高婷婷;高厚儒;李岩;

    针对脑深部刺激手术中降低电极穿刺力的需求,本研究提出了周期性回转穿刺策略。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分别对大脑皮质刺破前和刺破后的电极稳定穿刺阶段建立了能量方程,根据该阶段脑组织压缩的应变能趋于稳定的特性,建立了电极的回转穿刺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回转与无回转穿刺的穿刺力比值,证明了电极周期性回转穿刺策略对降低脑组织穿刺力的有效性。同时,本研究以周期性回转速度为变量,以刺破前穿刺力做功、大脑皮层表面凹陷深度以及穿刺力为指标,进行了电极对脑组织的周期性回转穿刺的单因素单次试验。结果表明:电极的周期性回转穿刺引入了旋转切割做功,从而降低了穿刺力做功,在较低的回转速度与穿刺速度的比值下,周期性回转穿刺能有效降低穿刺力。

    2025年03期 v.38;No.142 33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关联机制的区块链编码存储扩展方法

    刘明灏;张东宏;宋永超;任浩;赵金东;

    为了解决区块链中每个节点因存储全部交易数据而导致的存储负担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机制的区块链编码存储扩展方法(BESEM)。BESEM将全网节点划分为不同的分布式哈希表(DHT)群组,每个群组只需要存储区块链网络的部分数据。群组内部采用层次分组码(GRC)编码存储分片数据,有效降低节点存储负载。BESEM设计了基于布隆过滤器的关联存储策略,实现快速锁定区块的存储位置,保证区块存储的动态性和随机性,提升区块链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BESEM进一步优化区块链的存储架构,提高其对数据扩展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规模。实验结果表明,BESEM有效降低节点存储空间的使用量,并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节点故障时,GRC编码能够在3.5 s内重构丢失数据,避免对交易查询产生较大影响。

    2025年03期 v.38;No.142 339-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应用技术

  • CaO2@PVP/EA/CMC-Na涂层制备及其对荔枝的保鲜效果

    甘春梅;张晓艳;杨大鹏;杜文晓;

    为了增强荔枝在贮藏期的保鲜效果,制备了一种具有低成本、安全可持续的CaO_2@PVP/EA/CMC-Na复合涂层材料。选取桂味荔枝,设置了纯水处理的对照组和复合涂层处理组,探究涂层在常温下对荔枝的保鲜效果。分析荔枝在贮藏期间的外观品质、果实色差、果实失重率、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酸(TA)含量、果皮丙二醛(MDA)含量、果皮超氧阴离子(O~-_2)含量、果肉维生素C含量以及果皮DPPH自由基清除力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荔枝从第1天开始发生小面积褐变,处理组则第4天开始发生褐变;涂层能有效减缓荔枝果实的质量下降速率(P<0.05或P<0.01)、短期内维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处理组的TA含量始终较高;涂层可以减少MDA的生成;第4、5天对照组和处理组果皮的O~-_2产生速率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贮藏第6天,处理组的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组高0.03%(P<0.001);在第3~6天,处理组比对照组的果皮DPPH清除率分别高8.83%、9.31%、5.59%、7.03%。上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aO_2@PVP/EA/CMC-Na复合涂层可有效延缓荔枝果实的衰老,为荔枝的保鲜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

    2025年03期 v.38;No.142 349-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水冷固态包层实验模块热-机械耦合分析及结构优化

    陈义保;于向滨;梁美;

    水冷固态陶瓷增殖剂包层实验模块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候选包层模块,为了考察其能否满足用于演示和验证包层相关技术的设计要求,采用CATIA三维建模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各部件合理建模及简化,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简化后的模型在40 MW聚变功率下进行了热-机械耦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包层各部分材料的最高温度均未超过温度极限,温度场前提下各部件结构的应力只有部分满足SDC设计标准,对未满足标准的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优化后仿真结果显示均满足设计要求。有限元计算结果为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及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38;No.142 357-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碱式硫酸锌纳米片作为填料的海藻酸钠薄膜改性

    张慧玲;韩艳阳;刘珊珊;何涛;

    将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的碱式硫酸锌纳米片作为填料添加到海藻酸钠薄膜中,制备出碱式硫酸锌/海藻酸钠复合膜,其微结构、形态及化学作用通过XRD、SEM和FT-IR进行表征,再利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对其抗菌性进行评价,并且对复合膜的拉伸性能及其对水蒸气和氧气的阻隔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碱式硫酸锌纳米片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碱式硫酸锌纳米片质量分数为0.5%时,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达到100%。随着碱式硫酸锌纳米片添加量的增大,复合膜对水蒸气的阻隔性能和塑性得到显著提高。具有纳米片形貌的无机抗菌剂可以作为一种多功能改性填料应用于生物可降解包装薄膜领域。

    2025年03期 v.38;No.142 365-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